【大勢邸/Sylvia】打炒房政策效應持續發酵,全台住宅大樓轉售市場面臨「高點已過」的現實挑戰!根據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統計實價登錄資料顯示,全台成屋大樓的平均轉售增值金額已連續兩季下滑,自2024年第三季的438.2萬元高峰,縮減至2025年第一季的402萬元,顯示在限貸令與買氣保守雙重壓力下,賣方獲利空間明顯收斂,「先跑先贏」氛圍升溫。
▲近一年成屋住宅大樓平均轉售價差。台灣房屋提供
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,去年第三季末央行啟動第七波信用管制後,市場熱度顯著降溫,轉售增值走勢亦呈現反轉趨勢,「面對買方出價保守化,不少屋主已意識到若再觀望,可能得接受更低的售價,因此在當前景氣趨緩的環境中,『換屋族』、『囤房族』與『周轉族』三類賣方成為讓利主力,透過主動調價加快資產去化」。
其中,換屋族為順利申請首購貸款,往往需簽署舊屋一年內出售的切結書,時間壓力迫使其降價求售.而囤房族則因囤房稅正式開徵,持有成本上升,傾向處理租金報酬率低或增值潛力有限的物件;至於周轉族,則因資金調度需求,在房市盤整期寧可「讓小利,求流動」,轉向其他投資選項。
在七大都會區中,新竹地區轉售金額縮減最明顯,自去年第三季的943.7萬元大幅下滑至今年第一季的799.9萬元,半年內蒸發近144萬元;資深經理陳定中分析指出,新竹因竹科買盤強勁,房價漲勢一度領先全台,但正因價格基期高,加上市區供給有限,成屋大樓與新案價格差距不大,競爭壓力在景氣趨弱時格外明顯。
相對而言,桃園市則展現韌性,雖於去年第四季短暫修正,2025年第一季轉售增值即回升至409.5萬元,創下新高;張旭嵐表示,桃園受惠於相對親民的房價水位,以及高鐵一站串聯雙北與新竹的便捷交通,吸引大量脫北族與竹科外溢人口遷入,成為北台灣房市的穩定支撐點。
若進一步觀察其他都會區,台中、台北與高雄皆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,顯示整體市場對於轉手價格已出現壓力,而未來是否持續修正,將視政策動向與買氣復甦而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