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勢邸/Sylvia】2025年第二季,台灣商用不動產市場延續觀望氛圍,上半年累計成交金額僅572億元,創下近五年同期新低,其中工業不動產憑藉製造業剛性需求支撐,交易量高達448億元,占比達78%;土地市場買氣同樣失溫,上半年交易額為845億元,為近八年同期次低紀錄,建商購地比重首度跌破五成;辦公室租賃市場則面臨新增供給壓力,北市第二季空置率上升至5.89%,雖租金微幅上揚,但企業擴張明顯放緩,市場步入高供給、低動能的盤整格局。
高力國際研究部資深董事梁儀盈指出:「今年上半年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為572億元,僅約去年同期的75%,為2021年以來同期最低水準,土地市場亦呈低迷態勢,上半年交易金額為845億元,年減約2.5%。建商受限於信用緊縮與房市前景不明,僅投入403億元購地,為八年來首見跌破五成,占比僅49%。」
她進一步說明:「投資型買方普遍保守,主要交易由自用型企業主導,上半年十大交易案中有七筆為企業自用,包括和碩、統一、台灣美光等科技製造與大型企業,反映企業雖審慎但仍以長期營運佈局為重。」
▲上半年前十大指標交易。高力國際提供
另一方面,台北市辦公室市場於第二季新增冠德民權大樓釋出9,391坪,拉高民生敦北區空置率至7.67%,整體北市空置率升至5.89%,預估年底將進一步攀升至7.0%,全年新增供給量估計達5.7萬坪,為近十年第三高,預示後續租賃市場消化壓力加劇。
高力國際企業客戶服務部資深執行董事陳頌民分析:「在全球局勢未明與企業決策保守的情況下,企業擴張動能趨緩,今年全年預估淨去化量僅約3.6萬坪,難以完全消化新增供給,未來幾年面臨連續性供給釋出,2026年更將釋出近10萬坪辦公空間,空置率恐攀升至15%。」
他也提醒,「目前企業對工作環境的要求愈趨嚴格,辦公空間與人才滿意度息息相關,房東應升級設備,導入智慧管理、共享設施與軟體服務等,強化差異化優勢;同時針對各大樓的進駐條件設計更彈性的租賃方案,以應對市場激烈競爭與企業需求變化。」
展望下半年,整體商用不動產與土地市場將持續保守,惟製造業、特別是與AI相關的科技業,仍為撐起交易的關鍵;高力國際指出,投資人應聚焦具產業鏈韌性與穩定收益潛力的資產,如工業不動產,並靈活調整資金槓桿與資產配置策略,以因應高度不確定的市場局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