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全向科技專欄】921大地震26周年!老屋多、新屋標準低 台灣耐震力若遇強震恐再現災難

921大地震26周年了!26年前,台灣建物因耐震能力不足,遭遇芮氏規模7.3世紀大地震後,造成2千多人罹難、上萬人受傷、5萬多棟房屋全倒、5萬多棟房屋半倒的驚人慘況;而26年過後,台灣建築耐震能力是否可以對抗大地震呢?

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,台灣老屋更新速度緩慢外,建築耐震標準過低與耐震新技術導入缺乏誘因,是台灣建築需要重視的兩大新課題,「建議台灣政府應意識到大地震發生的嚴重性,除老屋更新與耐震補強持續加速推動外,新建物耐震標準提升與耐震技術扶植,更是政府該注意的新課題」。

首先,台灣不耐老屋超多、新屋耐震標準過低來說,面對大地震時代會很慘!

1999年921地震後至今26年,據中央氣象屬地震測報中心資料顯示,26年來台灣發生芮氏規模6以上、會讓建物劇烈搖晃且多數人會感覺恐懼的震度5級以上的地震就有51個,平均每年台灣就會發生2次超大地震,很多專家指出,台灣已進入地震活躍期。

而面對高頻率的大地震,台灣耐震力不足、921前蓋的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老屋占比卻超過五成,首都台北更超過七成,顯見政府都更與危老重建推動速度明顯不夠快;921大地震後,政府雖曾大幅修正了建築耐震法規來提升台灣建築安全標準,不過即便有修法,目前台灣對新屋耐震標準仍偏低,更遠落後同為地震國的日本。

舉例來說,日本早已立法要求建物耐0.4G地震(約震度6級),而台灣921地震後修法,人口集中、傷亡風險大的雙北卻僅要求耐0.24G地震(約震度5級)即可,如此遇大地震,就算是新屋同樣有風險。

其次,台灣建築面對地震停留「硬碰硬」的思維,新技術沒扶植、更缺乏導入誘因。

台灣建築面對地震,目前仍停留在增加水泥磅數、鋼筋用量,跟地震「硬碰硬」的剛性抗震思維,且政府針對耐震建築的扶植也過於侷限,如危老建築僅針對擁有強調施工品質的「耐震標章」,與具有好的結構安全性能(著重原始設計強度)的建築給予容積獎勵,忽略目前已有新工法、新技術產品可以額外大幅提升建物耐震性能。

以日本為例,為因應高頻率的大地震與高營建成本的困境,建築早已不再與地震硬碰,而改以柔性抗震,利用半剛接、制震、隔震等,來提升建物的耐震性能與節省成本;然而,台灣針對這類產品的扶植與獎勵,明顯還有所不足。

目前柔性抗震技術早已導入台灣,但因政府沒帶頭支持,建築業者對這類耐震技術因沒誘因、成本增加、不敢當先行者等因素,往往不願輕易導入,也導致台灣建物耐震性能提升進度緩慢。

劉永昌指出,以日本建築主流的柔性抗震來說,目前「半剛接產品」因成本低、耐震性能提升幅度大,在日本柔性抗震市場市佔已逾9成,已有逾1.3萬個案例。這類半剛接產品,每坪成本只要增加台幣0.5萬至2萬,就可以讓建物擁有媲美核電廠等級、耐0.4G強震的耐震性能,其實頗適合台灣推動。

他建議,政府未來長期除修法提升建物耐震標準外,也應強化扶植新耐震技術與產品,目前短期內,可先藉由導入「社宅」等標的,起到作為標竿與示範的作用。

 

(文: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/劉永昌)


劉永昌
◎現職:
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、全向科技暨全向坤耐震設備董事長
◎學經歷:
交通大學海洋運輸學系、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經營工學碩士、曾任日本(株)Systems Planning Co.,Ltd.第一開發部部長、研華科技日本市場顧問、台灣NTT董事長、華康科技開發副總經理,引進日本最新耐震工法,為業界知名「耐震達人」
◎個人願景
在全世界地震帶國家推廣平價優質的耐震建築解決方案 ,以讓民眾「花最少、蓋最好」為使命,期望打造台灣成為國際級耐震寶島

Sylvia

Sylvia

橫跨財經房產、娛樂產業與生活趨勢領域,具備逾十年新聞與公關整合行銷經驗,現專注於高端住宅、市場動態與風格生活內容策劃,擅長從跨產業視角解析市場節奏,結合空間價值、文化動能與品牌語言,梳理產業發展與內容敘事之間的關鍵連結。 聯繫方式:sylviachen00813@gmail.com
Sylvia

Sylvia

橫跨財經房產、娛樂產業與生活趨勢領域,具備逾十年新聞與公關整合行銷經驗,現專注於高端住宅、市場動態與風格生活內容策劃,擅長從跨產業視角解析市場節奏,結合空間價值、文化動能與品牌語言,梳理產業發展與內容敘事之間的關鍵連結。 聯繫方式:sylviachen00813@gmail.com

相關新聞

你可能也想看

相關新聞

2025-09-18

【大勢邸/SimonSays】 資料提供: 玉世家JADEGIA 翡翠,素有「東方瑰寶」的讚譽。它的稀有珍貴性 […]

精選建案

THE精銳

臺北市 松山區
繁華取靜,環抱3商圈,良好居住品質,純淨隱私,並杜絕噪音與空汙,視野通透充裕採光。
景觀華廈|地上12層|42戶|熱門商圈